本站首页 | 部门简介 | 工作职责 | 规章制度 | 工作要点 | 民主党派 | 无党派人士 | 民族宗教 | 港澳台侨 | 下载专区 
·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来校...
· 化学与化工学院举办民族团...
· 党委统战部赴省政协文史馆...
· 学校举办党外知识分子建言...
· 统战部、对外联络与合作处...
· 学校举行统一战线2023年“...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统战理论主列表>>正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概念、价值、内容与路径
2020年10月28日 赵刚 蒲俊烨  民族教育研究

【摘要】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研究在梳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文献的基础上,厘清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新时代为了增强各民族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对全体国民进行的宣传和普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的教育活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力量,从而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的中华文化特质、中华民族的政治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目前主要有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类路径,因其内容的丰富性,教育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概念;价值;内容;路径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20)04-0012-07

DOI:10.15946/j.cnki.1001-7178.2020.04.00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10月24日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1]。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当前在关于“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民族认同”“民族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焦点议题,但尚未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系统研究。笔者认为,当前应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概念、价值、内容与实施路径。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概念

一般而言,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这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通俗性理解,这种理解符合汉语概念的解构方式。笔者发现,许多研究都把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约定俗成的概念,而没有专门进行概念解读。陈明华2019年发表的《在民族院校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几点思考》[2],是目前仅有的一篇明确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论文,但是作者并未在文中明确辨析其概念,而只是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作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进行论述。厘清事物的概念是综合认识事物的过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概念中,最为重要的是认清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教育等概念要素,这三个概念都已形成日久且具有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概念是梁启超于1901年首次提出的。虽然当时梁启超、孙中山等曾一度陷入“大小民族主义”的困惑,但随着全民族抗日斗争的开展和顾颉刚、费孝通等人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以及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把中国看成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指明了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识别,各民族组成了社会主义的民族大家庭,由此确立了“中华民族(ChineseNation)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家民族(StateNation)就是代表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总称”。[3]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虽然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近年来所提出的创新概念,但由于“中华民族”与“共同体”概念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所以当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呈现多学科、多角度的特点。有些研究使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等概念,有些研究中的“国家共同体、公民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历史共同体、血脉共同体、地域共同体”等,也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密切相关。[4]“共同体”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nnies)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本能的意识、习惯或者与思想有关的记忆之上的身份归属”。[5]“中华民族”与“共同体”相结合,既继承了“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思想,又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加强中华民族认同和凝聚中华民族的意涵。

“教育”一词也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概念。一般而言,所谓“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6]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知识传授给人的一种活动,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劳等教育是如此,宏观意义上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也是如此。教育的重要功能是育人,教育过程是使人的发展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这其中包括人们的民族知识,也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也限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概念边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价值旨归是它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践途径在于发挥多种教育措施的合力,形成知识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结合。因此笔者认为,所谓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在新时代为了增强各民族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对全体国民进行的宣传和普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的教育活动。这一教育活动有别于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是新时代关于中华民族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7]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能够铸牢各民族成员的“四观”,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力量,从而有利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维护民族团结和实现国家统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问题。我国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团结和谐的,但不可忽视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人权问题的渗透,以及恐怖活动和极端主义威胁着我国的民族团结。同时,我国的统一大业还未最终完成,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现动荡,******、******、******势力还在阴谋策划国内外的联动,这些都给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带来了严峻挑战。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注重对各民族进行历史教育,致力于宣传各民族是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和行动上守望相助的关系,使全体国民意识到各民族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注重国家形成史和发展史教育,将“中华民族”教育与“爱祖国”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相互促进。

在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凝聚中华民族力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认同与各民族认同可以并存不悖,客观上要求在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凝聚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注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并在中华文化教育中正确处理发展各民族文化与发展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的关系。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途径,要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作为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要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各民族文化只有主动地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只有坚定的中华文化认同,才能发挥好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还致力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继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的文化建设方针,在文化发展上始终把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力量作为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紧密结合起来。从5000多年悠久文明传承和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走出来的中国道路,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能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正是能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创造能力得以延续的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源于广博的中华文化的涵养与熏陶。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将助力中华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中国力量的强大源于各民族人民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基于历史与现实,将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三者统一,会凝聚起各民族为中国梦努力奋斗的意志。这种意志是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能够搭建起联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实现中国梦的教育桥梁,通过教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既丰富又具体。其丰富性表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可以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构成、政治、经济、文化属性等各方面内容,也可以是有关中华民族的思想与理论,如“历史命运共同体”理论、“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民族实体”理论等,还可以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民族政策理论,如民族平等团结理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论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理论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的具体性则表现在对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概括,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共同体

民族的历史对于民族至关重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民族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始末”,“‘没有历史的民族’的例子是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9]民族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自觉认识民族的历史却是民族实现自觉之后的事情,“民族不但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而且是一项相当晚近的人类文明”,[10]9中华民族在近代觉醒以来,人们就开始自觉地从历史的视阈看待中华民族。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的“自在”状态已经存在几千年了,而“自觉”则是近百年来的事情[11]。进行中华民族历史教育的核心是厘清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史,挖掘、研究和传播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既要克服以汉民族为中心造成对各少数民族认同忽视的问题,也要克服一些人将少数民族史自外于中华民族史的错误倾向。中华民族史应是一部包括56个民族的形成及彼此间交往互动的完整发展史,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中华民族历史教育中要把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凸显出来,要讲清楚“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源泉”,[12]要讲清楚各民族的历史命运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各民族只有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每个民族才能有美好的前途。同时,还要讲清楚各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历史发展特点,从历史纵深来看待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能够找到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表现。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作为历史命运共同体,是与中华民族的族情结构特点相结合的。中华民族具有一般意义上认定民族所需要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传统文化、心理素质等共同特征,是与种族完全不同的。中华民族与其内部几十个民族的关系如何?在理论层面公认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首先要讲清楚中华民族的民族结构特点,中华民族并不是各民族的简单叠加,而是由在历史上早已形成为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56个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不同于56个民族的高层次民族认同;其次,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纽带,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共同生存的地理空间、中华传统文化上大一统理念所具有的凝聚作用,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的经济文化和团结一心的发展史、抵御外辱的抗争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纽带;最后,要讲清楚中华民族“一体”与各民族“多元”的内在联系,既要认识到“多元”之间、“多元”与“一体”的差异性,又要认识到“多元”之中的共性和“一体”性,也就是“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13]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真实写照。

(三)中华民族的中华文化特质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文化土壤,传播中华文化能够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牢固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必须进行中华文化的通识教育,中华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在传播各民族共有文化的基础上,也要传播好少数民族文化,应从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区域、聚居地和人口特色,以及主要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科技发展等来了解各民族文化特点,这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还需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能够有力地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引导各民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传统文化教育中吸取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养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确立起的中华民族共同理想,是连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成员的纽带和精神支柱。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使得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并得以发展壮大”。[14]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需要。

(四)中华民族的政治属性

中华民族不仅具有文化属性,还具有政治属性,特别是在民族国家时代,民族的政治属性非常重要。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J.Hobsbawm)认为:“‘民族’最重要的涵义,是它在政治上所彰显的意义”。[10]17民族与政治的紧密结合,使政治认同成为各民族成员认同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首要的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

爱国主义是国家认同的精神升华,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拥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在长期民族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体现为谋求民族独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愿景。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能够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各民族成员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成为各民族成员的行为规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发展之路。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包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育,教育各民族充分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是权利也是义务,要把享有民族优惠政策与遵守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结合起来。其次,要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成就教育,教育各民族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教育各民族人民善于运用中国政治制度实现当家做主,坚定拥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还要教育各民族遵守国家法律,积极守法、护法和运用法律维护民族权益。总之,国家是中华民族的政治“屋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必须进行国家民主政治的教育。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路径应该多样化,这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具体性所决定的。在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的现有研究中,主要是围绕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而展开,还缺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具体实践路径的系统阐释。根据如前所述关于教育的内涵,并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主要有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实施路径。

(一)社会教育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民属性要求在社会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15]在社会教育之中,需要教育主体有目的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传授给全体国民。由于社会教育的广泛性,在社会教育内容中的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历史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各种教育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有关“中华民族”的教育内容,研究这些社会教育路径,能够发现有许多方法有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一是发行出版物的方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要求:“应推出反映爱国主义内容的高质量儿童读物、教辅读物,让广大青少年自觉接受爱国主义熏陶”。[16]中华民族相关题材的出版物是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有效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发行了大量关于中华民族的出版物,但是这些出版物中学术性的占大部分,通俗性的比较少。另一方面,当前有关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通俗读物比较多,如民族出版社出版过《民族知识丛书》,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过《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但由于“民族”一词常被用来指55个少数民族,因此造成了研究少数民族的人多、研究汉民族和中华民族的人相对较少的局面。特别是能够阐述清楚中华民族族源、历史、文化和“多元一体”格局的通俗读物比较匮乏。因此,加大中华民族题材通俗读物的出版发行力度,是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是推出优秀文艺作品的方法。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和讴歌民族英雄等优秀文艺作品,同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有效手段。文艺作品既要反映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又要符合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必然趋势。文艺作品不能出现歪曲、丑化少数民族形象和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表达,也不能任由英、美等国外来文化的泛滥,造成“我们中华民族,对于自身数千年文明古国认识的陌生,中华民族是什么?要靠我们自己去认识、去发现”。[17]这是文艺作品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则性要求。

三是营造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的舆论氛围。舆论是无数个人意见的相加或汇聚,舆论具有成风化人、敦风化俗的重要作用。“民族”是一个敏感话题,历史上曾出现的民族刻板偏见有可能在舆论中扩散,特别是当由民族因素引发的暴恐事件发生后,伤害民族感情的舆论时常会泛滥开来,在网络环境中演变为大民族主义或狭隘民族主义言论,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极其不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把科学的民族知识和中华民族认同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要通过批驳民族偏见言论来引导正确的中华民族观念,在舆论场中形成激浊扬清、弘扬正气的中华民族认同氛围。

四是要综合运用各类教育和方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既是一个专门的教育体系,又可以成为贯穿于其他教育的教育内容。在社会各类培训活动中,尤其是在青少年课外活动之中,也应该贯彻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各类教育中既要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的不同侧重点和螺旋式上升,又要避免重视不足以及互相推诿造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虚无化。课堂教育法、社会实践法、网络教育法、主题教育法、案例教育法等各种方法要综合运用,以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学校教育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目前最主要的路径就是学校教育。学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类专业课以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都应包含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学校中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如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公民教育等,也都应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涵。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和融入宣传教育全过程”。[18]

首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承担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国家观、民族观的主阵地。学生在“拔节孕穗期”必须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以高校为例,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着力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内涵,深入挖掘其内在精髓,向学生讲清、讲透、讲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理论,为各族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和认识基础”。[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善于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之中。一方面,要在《基础》《纲要》《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把“中华民族”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讲“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应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道德和价值观;讲“历史”,应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革命史和建设史;讲“原理”和“中国化”,应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华民族化”;讲“成就”,也应是中华民族取得的成就。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以专题形式讲授。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中也应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革命红色文化中的遗址、事迹和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文化遗产,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都应在大学生的参观、考察中凸显出中华民族认同,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其次,以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代表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历史文化共同体以及多元一体格局,都要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讲完整、讲透彻。爱国主义教育把中华民族看成是与国家的结合体,通过教育将各民族成员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协调和统一起来,积极引导各民族成员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和凝聚中国力量。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56个民族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能够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它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也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各民族成员共同的价值准则,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价值基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内容。

最后,民族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民族教育中开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是由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所决定的”。[19]我国民族教育“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创设多种办学形式、坚持民族教育自治和民族团结教育、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已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不可或缺的根基”。[20]民族教育既要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又要坚持民族政策的基本纲领;既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要保证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这就要求民族教育必须把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因此,在民族教育中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应注意处理好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发展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的关系,不能将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变得单一化,也不能将“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学变得形式化。各民族文化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应把激发民族文化的内生动力与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结合起来。实现民族教育优先发展,要调动发展民族教育的各方面力量,民族教育立法、民族教育因族施教、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等各方面都应系统和规范化。

总之,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途径应该多样化,其中学校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主渠道。社会教育中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关键在于宏观设计与微观推进的紧密结合。本研究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初步探讨,期待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J].中国民族,2019(11):12-13.

[2]陈明华.在民族院校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几点思考[J].理论视野,2019(4):24-29.

[3]郝时远.关于中华民族建构问题的几点思考———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之五(中)[N].中国民族报,2012-04-20(6).

[4]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6):1-14+123.

[5]王鉴.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3(1):18-27.

[6]王玲.立足现代素质教育论普通师范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及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15):64-65.

[7]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9.

[8]大家同做筑梦人———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民族报,2015-10-13(1)

[9]王希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4.

[10]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1.

[12]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J].中国民族,2013(11):4.

[1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9.

[14]张曙光.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15]侯怀银,张宏波.“社会教育”解读[J].教育学报,2007,3(4):3-8.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J].当代兵团,2019(22):6-10.

[17]童薇菁,田沁鑫:当下文艺作品水平不高是缺乏对民族复杂性的思考[N].文汇报,2016-02-03(10).

[18]包银山,王奇昌.民族地区高校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4):64-68.

[19]郭献进,等.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述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20]张学敏,石泽婷.民族教育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内生逻辑———新中国70年民族教育及其政策回溯与前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4):5-18+197.

上一条:尔肯江·吐拉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一条:人民政协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关闭窗口

西安科技大学统战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