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隆重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学校统一战线成员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学习报告精神,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结合自身专业领域畅谈落实举措,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学校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省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张涛: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全面,数据详实,尤其对经济、科技、教育、医疗等国家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科学部署,这是对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推进落实,催人奋进。结合个人工作实际,我将深入学习会议精神,以国家工作规划为指引,以学校工作规划为中心,切实理解并实践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精髓,带领团队师生扎实工作、创新奋进,力争在纳米声学理论、微纳声学芯片、智能全息感知、绿色矿山材料及本源创新理念等特色教研领域再创新功。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崔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这为调动人才积极性,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政策保障,势必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和科研氛围。尤其是报告中有关“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的内容为学校城乡规划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命题、确定了方向。作为高校一线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从服务国家战略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凝练学科优势、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助力学校“能源、 安全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民革西安科技大学支部主委李侃社:政府工作报告7次提及“科技创新”,提出“人工智能+”行动,给教育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新时代科教工作者,我们要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系统思维,持续在在人工智能+教育上发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支撑。
民盟西安科技大学委员会主委丑晓玲:政府工作报告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确立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支点,把“构建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策源地,系统部署了2025年科技人才协同攻坚的路线图。作为高校民主党派成员,我深刻认识到肩负“双岗建功”的时代使命——既要当好立德树人的“大先生”,更需发挥参政议政的“智库功能”,以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做科技自立自强的践行者、人才培养的深耕者、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民进西安科技大学支部副主委王伟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民生领域,精准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教育层面,积极回应了民进长期以来对教育公平的呼吁。报告着重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明确提出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等未来产业,这与民进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建言献策高度契合。作为民进会员,王伟峰表示,将充分发挥民进在教育界别的独特优势,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为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致公党西安科技大学支部主委朱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并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这为能源领域指明了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方向。高校教师应立足科研创新,聚焦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与转化,培养“双碳”领域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校企合作,需结合学校学科优势,深化煤炭清洁利用、煤电节能改造等研究推动绿色技术市场化应用,助力形成低碳供应链。
九三学社西安科技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张少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高质量发展”为鲜明主线,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不仅对金融财税改革任务进行了部署安排,还对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都提出了积极务实的与改革相关的举措。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这份报告不仅是国家治理的路线图,更是新时代青年培根铸魂的鲜活教材。我将把两会精神带进课堂,组织学生围绕"智能+"产业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等主题开展研讨交流,引导青年学子将国家战略与个人成长相联结,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思想动能。
雁塔区人大代表李磊:政府工作报告以详实的数据与务实的举措,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奋斗历程,更以清晰的路径锚定了2025年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令人倍感振奋。报告将科技创新与民生福祉置于核心地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驱动产业升级,同时提出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网络,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这份报告既是成绩单,更是动员令,字里行间传递出攻坚克难的决心与智慧,让民众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作为学校所在辖区人大代表,深感责任重大,我将继续以“双岗”身份,推动学校智力与辖区需求精准对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临潼区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孙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报告彰显了国家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期盼的重要举措,有力提升我国生态系统稳定性,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现。作为深耕煤矿地质保障领域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我将带领团队构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深度融合的技术体系,服务于国家资源和能源开发,为实现资源安全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临潼区政协委员党雪: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1次提到“就业”,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区政协委员,身处产学研一线,深切感受到人工智能浪潮下就业形态的深刻变革。在能源转型与AI技术交织的背景下,高校应主动对接产业需求,通过“人工智能+传统专业”改造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调研,推动建立技能培训体系与就业市场的动态衔接机制,同时,应警惕技术替代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风险,呼吁政策引导企业“以AI赋能人”,而非“以AI替代人”。唯有将教育创新、技术普惠与制度保障相结合,方能在人工智能时代筑牢就业底线,这既是政协委员的使命,更是高校育人的温度。
无党派人士朱彬: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强调要“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等内容,这为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力量,通过国际交流合作能够引入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和前沿科研理念,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近年来,我校与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互派师生交流等,不仅能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也为国家培养了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无党派人士赵玉娇:政府工作报告将“新质生产力”列为国家战略核心,强调构建“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我们需以“人工智能+”为战略支点,聚焦前沿领域,打造科教融汇共同体,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将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